【课程背景】
PLAN(计划)、DO(实施、CHECK(验证)、ACTION(调整)组成PDCA循环,是一个经典框架体系,为每一位业界人士所熟知。
遗憾的是,对于多数人来说,PDCA似乎显得非常熟悉却异常陌生,说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却又很少有人主动实施。
甚至还有人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
事实上,经年累月,PDCA学说依旧绽放着灿烂的光芒,与其说是一种管理手段,不如说是一个励志宝典。新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均把PDCA作为该体系运行的过程控制方法。时至今日,PDCA不断被重新定义,它的四阶段已经演化为PLAN(计划)、DO(实施、CHECK(验证)、ADJUST(调整)。有人又把它叫做高效PDCA。
对个人,PDCA是一件催人奋进的法宝。
对于企业,在质量安全管理、质量提升、标准化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从发现问题到标准化升级管理更是大有裨益。
人们从收获中增强信心,激发更高的热情,反过来又促使PDCA循环更加快速的运转。
怎样让PDCA高速运转起来?最关键的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请看本课程。
【课程时长】2天
【课程目的】
1、让学员全面理解高速PDCA的概念、构成与影响力
2、让学员懂得如何使用PDCA用于个人提升、用于质量管理、用于项目管理等
【课程对象】适用于各级层管理人员
【授课方式】
激情授课+案例分享+小组讨论+总结发表
【课程大纲】
一、高效PDCA管理体系
1、PDCA是企业强有力的管理模式
2、世人对PDCA了解的六大误区
1) 认为PDCA过于简单
2) 认为那是管理者的工作
3) 把过程失败归于验证(C)
4) 觉得那只是解决问题的定性模式
5) 觉得问题改善了可以万事大吉
6) 遇到重大问题才拿出来转一转
3、充分认识PDCA的规模效应
4、越深入越感到其乐无穷
5、先有鸡还是先有蛋?PDCA与自信
6、何为高效PDCA
1) 计划(PLAN)
2) 实施(DO)
3) 验证(CHECK)
4) 调整(ADJUST)
二、计划阶段初级篇:找出差距,制订“计划”
1、制定计划既要小心谨慎又要大胆尝试
1) 步骤一 定量化目标管理(设定KGI)
l 设定目标的截止日期
l 目标的量化管理
l 尽可能把目标具体化
2) 步骤二 找出目标与现状的差异
3) 步骤三 制订课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步骤四 将课题按照优先顺序排列,锁定三个主要课题
l 整体效果
l 所需时间
l 轻松参与
l 如何排列顺序?
5) 步骤五 KPI指标化
6) 步骤六 制订解决方案,达成KPI指标
7) 步骤七 将解决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
8) 步骤八 将计划可视化
l 对上一层面PDCA可视化
2、打破常规解放思想
三、计划阶段应用篇:“因式分解”提高假说精度
1、因式分解决定PDCA的深度和速度
2、因式分解带来的好处
1) 防治课题遗漏
2) 及时发现并解决课题瓶颈
3) 易于实现KPI的指标化
4) 增强信心,轻松实现目标
5) 促使PDCA循环快捷深入
3、因式分解要领
1) 讲课题抽象化后分解
2) 深度挖掘、追究原因5次
3) 第一层次彻底观察MECE原则
4) 如果举棋不定,就按“流程”分解
5) 简单课题按照“质*量”分解
6) 力争将所有内容落到文字上
7)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能力
四、实施阶段初级篇:坚忍不拔的“行动力”
1、解决方案与“行动措施“和“具体任务”的区别
案例分析:“计划无法实施”之问?
1) 计划本身流产?
2) 未能落实到具体任务?
3) 唯恐结果失败?
2、实施步骤
1) 将解决方案转化为行动措施
2) 将“行动措施”排出优先顺序,确定重点
3) 行动措施的量化
4) 将行动措施落实为具体任务
5) 确定落实的同时推进具体任务
l 具体任务管理tips
3、大胆取舍,切忌贪大求全
五、实施阶段应用篇:为实现高效运行的“时间管理”
1、为何总是忙
2、时间管理三大原则
3、盘点“行动措施”,确定割舍内容
4、利用时间管理矩阵决定“替换”
5、审视日常业务以“压缩时间
6、“重要但非紧迫”区域的实施方法
1) 力争制度化,使其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2) 将“重要且非紧迫”事项强行纳入“紧迫区域”
六、验证阶段:周密计划与精准实施基础之上的“回顾”总结
1、验证失败的两种形式
1) 放任自流派
2) 形式主义派
验证步骤:
步骤一、确认KGI指标的达成率
步骤二、确认KPI指标的达成率
步骤三、确认KDI指标的达成率
步骤四、查明失败原因
2、验证精度与速度的关系
3、受到“启发”于是产生了“C”
4、不必担心结果出现错误
七、调整阶段:基于验证结果的“改进”与“拓展”
1、系统理解(ADJUST)
1) 根据验证结果提出调整方案
2) 将将调整方案列出优先顺序,集中有事各个击破
3) 连结下一轮PDCA
2、验证和调整阶段经常出现的失误
1) 做事要专一,切忌三心二意(个人)
2) 不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个人、团队)
3) 努力寻求意见的统一(团队)
4) 面对课题不相互推诿(团队)
5) 力争项目的进展可视化(团队)
小结:高效PDCA,团队共同实践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