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信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高世楫: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改善全球能源供应和安全

2023-10-18  浏览:3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 高世楫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能源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以来,中国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一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二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三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四是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五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高世楫说。

高世楫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并在题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携手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的发言中说,中国非常重视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因为中国是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参与者,2006年成为全球第一能源生产大国,2021年占比为22%;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2021年占比为25%;2017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由于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8%,且是世界工厂,中国的能源安全有保障,就是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国始终致力于统筹国际国内资源保障能源安全,能源的供应自给率基本稳定在80%以上,2022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了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超过了2200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已经达到了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达到了12亿千瓦,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新增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但近年中国也出现了时段性、区域性能源供应紧张现象,比如2021年夏季多省市出现了缺电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高世楫说,从全球范围看,确保能源安全仍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欧洲等发达国家,因多种原因导致近两年气、油、煤价格均大幅攀升,进而推高电价,导致高通胀,抑制经济增长。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保障能源供给方面的问题更为严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跟踪报告显示,全球能源利用类指标均较2010年有明显改善,但问题依然严峻。缺电人口仍有7亿,仍有24亿人口的炊事用能以薪柴、煤炭为主,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同期,支持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的国际资金近年还有所减少。

高世楫说,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日渐凸显的气候威胁,人类需要快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这无疑使保障能源安全更加困难和更加复杂。而解决之道,就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

高世楫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改善全球能源供应和安全。首先,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的分布相对均匀;其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意味着能源安全保供正在逐渐摆脱对资源的强依赖,而更多地转向技术依赖,技术创新应用对能源安全和保供的作用大大加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世界各国能源自给成为可能。

过去一段时间里,全球进入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时代,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增速再创纪录,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的比重持续增加,可再生能源就业和投资规模也在大幅上涨,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高世楫表示,中国努力发展新能源,大幅度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直接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引用。尤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清洁能源技术、产品和培养人才等方面。

“面对动荡不止的国际局势、面对全球发展的急迫需要、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们急需全球携手,共同为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能源低碳转型作出贡献。一方面,积极维护世界正常的能源贸易秩序,以安全的能源供给支撑全球发展;另一方面,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跃升,特别是要在构建高效的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上携手同行,加快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最后,全球要携手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正义,为此需要共享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知识,如煤炭清洁利用与化石能源公正转型的知识,油气需要共同促进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和知识扩散。”高世楫说。


本文转裁自:中国经济时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陈全生: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削弱
陈全生,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参事。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就中小微民营企业投资和政策保护等问题发表了演讲。其

0评论18

张占斌: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
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澎湃新闻:最近,新质生产力成为非常热的一个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包括白酒企业也说,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此次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

0评论31

宫玉振:从军事的视角如何看待创新中的器与道的关系?
宫玉振:战略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平庸从来都是战略的大忌,好的战略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创新是战略的灵魂。当然,创新也必然有风险。如何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普鲁士的元帅、总

0评论64

宫玉振: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和战略的关系?
宫玉振:再好、再伟大的战略也都是人制定出来的,也都需要人来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因素非常关键。这里所说的人,分为两种类型和两个层次,包括有制定战略的人,还有执行战略的人。错误的战

0评论189

宫玉振:战略要能实施与落地
光制定战略还不行,还需要执行和实施的环节。《经营30条》简洁而精确地介绍了三个步骤:分解-定力-复盘。首先是分解。将伟大的战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上下一致地认可。在制定战略规划

0评论13

宫玉振:战略性思维的关键点
战略制定的关键,是要有战略性思维。那么,如何形成战略性思维呢?宋总专门讲了战略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全局性、系统性、辩证性。我非常认同宋总的总结。不过这三个词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想从相

0评论12

宫玉振:制定战略要以目标为导向
战略如此重要,该如何制定战略?《经营30条》提出了非常关键的原则:“战略制定一定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书中的原话是,“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好目标”,我对这句话深感认同。麦克斯韦尔·

0评论45

宫玉振: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宋总这本书第一个部分就讲战略,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指出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宋总的原话是“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我想用军事史上的案例来呼应一下宋总的战略观。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

0评论22

李爱华:《基业长青》 中长寿公司九个维度
1.造钟而非报时----管理要素2.利润之上的追求----文化要素3.保存核心,伺机进步----文化要素4.远大目标----战略要素5.教派般的文化----文化要素6.择强汰弱的进行----机制要素7.自已家的经理人--

0评论11

李爱华:建立企业文化三个难题
1.中国企业善于学习,过去学习苏联,后来学习日韩,再后来一个标准学欧美,无论在产品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技术好学,规则好学,唯有文化学不来。文化中有很多不容易说

0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