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信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就是21世纪的阳明心学

2023-11-02  浏览:226

何:从这个角度看,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是有科学依据,良知本性俱足,只要感应到了良知,人人皆可为圣贤。

彭凯平: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其实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都已经证明了。

良知是什么?是几千万年进化选择出的人性。阳明先生由于时代局限,他没有办法从科学角度来论证,他只讲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现在至少能提炼出九个良知,如审美,阳明先生没说,在他那个时代没有这个概念,还有人类追求高尚的升华之心。但阳明先生的路径是对的,结论是对的,就是一定要挖掘人的特性,它不应该仅仅是道德,还应该把人不同于动物性的其他方面都挖掘出来。这种挖掘本身就是“做”,要知行合一,光知道不够,一定要行动。

王阳明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先驱,或者也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就是21世纪的阳明心学。这就是我对自己现在工作的一个理解,即提供一个科学版的阳明心学,提供一个带有现代意义科学意义的心学。

何:我看到很多企业家在内心焦虑的来源,就是知和行的分离。

彭凯平:人为什么做不到知行合一?一种情况下,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知行是一体的。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叫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它是1999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劳伦斯.巴塞罗提出的,个体的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和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经验等因素,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会影响个体的高级思维及行动。

我们以前总以为知识进来,就存在海马系统,以后作为一种概念、理论记下来了对吧?那其实是过去对心理和大脑了解不够多。其实,所有知识通过感观,视觉或听觉,进到大脑后,都变成神经元的联系,成为了一种网络。神经科学对人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人有丰富的感知觉神经,但是神经元集合之间的“连接”却很少,如我们大约有一亿个视神经,但只有一百万个“连接”来连通视网膜和大脑。这就意味着不同物体对我们产生不同的神经激活信息必须分享同一个神经“连接”,也就是说我们始终在对物体和概念进行归类。我们的感知经验,如看到什么,摸到什么,决定了我们意识层面的归类选择和归类结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乔治.莱考夫认为,知识都是肉体的。当我们理解一个汉字时,它是一个神经网络在发生作用,有生物电,有生物化学的一些反应,而放电产生的影响是全身的。当一个人感到高兴时,你发现这个人头也抬起来,胸也抬起来,一个人悲伤的时候,说话头也低了,心也重了,对吧?姿态都变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也发现,戴墨镜会让人更容易欺骗他人,穿黑衣会让球员犯规等等,这都是“具身认知”。知识存在于行为中,表现在身体上,蕴藏在体验里,所以知和行是一回事。阳明先生有智慧,他想到了知行合一,但他那个时代还无法用科学实证。

何:您这个观点对我非常有启发的,读王阳明多年,我感觉到阳明学易学难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王阳明自己的开悟方式是天才式的,桶底脱落式的,普通人是难以达到这种顿悟境界的。而通过科学的方式,可以在现代获得理解阳明学的一把钥匙。

彭凯平:要理解阳明学对现代人确实有一定难度。其实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的所有智慧,一定要和具体的生活,具体的行动连在一起的,没有这个场,没有这个环境,没有这样的行动,他也悟不出来的。

知识要动起来,书本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也是身心经验的积累。

何: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家和创业者是很适合理解知行合一,或者说积极心理学的,因为大家每天都在各种实践的场当中。

彭凯平:某种程度上你这么说是对的,他们其实很容易理解知行合一。你要一个孩子去想象创业的这个艰辛和快乐,他没有体验是做不到的。

何:阳明先生自己也说,心学是自百死千难中来,不能玩味,那么通往知行合一道路的工具和方法是什么?

彭凯平:一定要有行动、方案、实践,如可以学习案例,场景模拟,沙盘推演等等。就比只讲理论就要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说过:进化选择的是那些有预见能力的人。人类大脑在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也在消耗20%的氧分。此刻大脑处在一种默认模式,在畅想未来,这是人类独有的竞争优势。

如何对未来的场景进行预见呢?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方法叫“意念想象”,就是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演练一遍。我曾经训练过中国的射击选手、自行车选手,发现这些人有一个特别优秀的能力:在比赛之前能够静下心来,在脑海里过一遍自己最优秀的一次表现。

我们还提倡可以“演戏”,演戏虽然是假的,演着演着你就真的把自己代入进去了,然后流露出一个真实情绪,心理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当然,还可以复盘,对已经发生过的事重新再做一遍,回顾目标总结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这都是从大方面讲,小的个人心态修炼就太简单了,按照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去做一些事,跑步唱歌跳舞看书听音乐,和亲人之间增加亲密关系,谈心说话拥抱,送送小礼物打打电话之类,大家平时可能也做,但不知道背后的道理。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陈全生: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削弱
陈全生,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参事。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就中小微民营企业投资和政策保护等问题发表了演讲。其

0评论20

张占斌: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
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澎湃新闻:最近,新质生产力成为非常热的一个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包括白酒企业也说,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此次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

0评论32

宫玉振:从军事的视角如何看待创新中的器与道的关系?
宫玉振:战略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平庸从来都是战略的大忌,好的战略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创新是战略的灵魂。当然,创新也必然有风险。如何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普鲁士的元帅、总

0评论64

宫玉振: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和战略的关系?
宫玉振:再好、再伟大的战略也都是人制定出来的,也都需要人来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因素非常关键。这里所说的人,分为两种类型和两个层次,包括有制定战略的人,还有执行战略的人。错误的战

0评论189

宫玉振:战略要能实施与落地
光制定战略还不行,还需要执行和实施的环节。《经营30条》简洁而精确地介绍了三个步骤:分解-定力-复盘。首先是分解。将伟大的战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上下一致地认可。在制定战略规划

0评论13

宫玉振:战略性思维的关键点
战略制定的关键,是要有战略性思维。那么,如何形成战略性思维呢?宋总专门讲了战略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全局性、系统性、辩证性。我非常认同宋总的总结。不过这三个词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想从相

0评论12

宫玉振:制定战略要以目标为导向
战略如此重要,该如何制定战略?《经营30条》提出了非常关键的原则:“战略制定一定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书中的原话是,“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好目标”,我对这句话深感认同。麦克斯韦尔·

0评论46

宫玉振: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宋总这本书第一个部分就讲战略,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指出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宋总的原话是“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我想用军事史上的案例来呼应一下宋总的战略观。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

0评论22

李爱华:《基业长青》 中长寿公司九个维度
1.造钟而非报时----管理要素2.利润之上的追求----文化要素3.保存核心,伺机进步----文化要素4.远大目标----战略要素5.教派般的文化----文化要素6.择强汰弱的进行----机制要素7.自已家的经理人--

0评论12

李爱华:建立企业文化三个难题
1.中国企业善于学习,过去学习苏联,后来学习日韩,再后来一个标准学欧美,无论在产品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技术好学,规则好学,唯有文化学不来。文化中有很多不容易说

0评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