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信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陈雨点:如何适配团队沟通的语言风格

2023-11-13  浏览:9

1.群体沟通

群体沟通一般是指在公开场合的沟通交流,分为单向交流和互动式交流。

单向交流主要是向外界宣布一件事情或者发表个人观点。

互动式交流主要是指团队会议或研讨等。

群体沟通中,管理者首先要根据黄金圈法则进行梳理,沟通的过程要突出逻辑性、感染力和专业性,如图2所示。

针对逻辑性,可以考虑沟通的结构设计,以“总、分、总”的结构来设计内容,让语言有严谨的逻辑性。

针对感染力,可以考虑在沟通中引用一些有哲理的名人名言,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唤起现场人的共鸣。

针对专业性,要在沟通前理顺沟通内容的前因后果,包括理论依据、数据资料等,做到有备而来。

1.jpg

图2 沟通过程三要素

对于群体沟通中的互动式交流,需要营造开放的氛围,由于群体沟通过程中很容易跑题或者变成漫议,导致沟通无法得出结果,因此需要使用专业的工具来引导交流。

下面介绍华为在群体沟通中常用的3个工具。

1)头脑风暴

可以收集尽可能多的方案,更关注创新和个性。管理者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

管理者先不发表意见,而是让每个与会者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2)团队研讨

可以收集经过沟通讨论的方案,更关注方案的可行性。团队研讨分不同小组,管理者向各小组提出需要研讨的课题,说明研讨的时间和输出要求。

各小组通常需要一名组长,由组长带着团队成员进行研讨。

3)自我批判

这是极具华为特色的团队沟通工具,在企业文化落地和团队融合中非常适用。

在自我批判中,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做深度剖析,提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接受其他与会人员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个互动沟通在华为各层级团队(包括高管)中都定期开展,以确保华为能坚守企业核心价值观。

在上面3个工具中,管理者的角色是“引导+总结”,通过开放式提问来引发讨论,而非只让员工回答是或否。至于管理者自己的观点,可以放到最后总结和发表。

2.个体沟通

个体沟通就是管理者和沟通对象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一对一沟通非常考量管理者的共情力。有这样一句话:低情商的人讲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

在一对一沟通中,与业绩好的员工共情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与业绩不好的员工共情就比较难了。

对于这样的员工,首先,你不能站在他的对立面来沟通,而是要试着先让他发言,从他的视角去理解他;然后,从帮助他的角度出发,给他提建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给他提建议时要尽量避免用命令的方式。对于一件事情,只有自己想通了才是有价值的,用命令的语气和权威的口吻去沟通是没有效果的。

在给建议的时候,你可以说:

“我觉得,你可以考虑换个思路,这么做或许会更好。”

“如果我来做这个事情,我的思路是这样的……供你参考。”

这两种语言风格,会让对方觉得很诚恳,没有压迫感。

如果你说:

“这个事情你要这样做才行。”

“你的思路不对,你得这样想。”

这两种语言风格,会给对方带来被命令、被指挥的感受,沟通效果不会太好,更甚者还可能引发对方进一步的逆反心理。

所以说,管理者跟一个落后的个体沟通,专业程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情商。

共情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激发员工挑战不可能的任务。这里我分享一个乔布斯的案例

乔布斯曾抱怨Mac电脑开机启动时间太长,希望工程师能让开机时间缩短10秒。工程师本能地解释了技术上的种种不可能。

乔布斯问:“如果能救人一命,你愿意想办法吗?”工程师答:“或许可以。”

乔布斯接着说:“如果有500万人使用Mac电脑,而每天开机都要多用10秒,加起来每年就要浪费大约3亿分钟,这相当于至少100个人的终身寿命。”

工程师听后大吃一惊。几周过后,Mac电脑启动时间缩短了28秒,这个结果大大超出了乔布斯当时提出缩短10秒的要求。可见后来工程师是真心投入去挑战这个难题,并超额完成了任务。

从上面的沟通过程和最终结果可以看出,管理者在沟通时并不需要什么能力都比员工强,也不需要通过指指点点或者直接给答案的方式去沟通。巧妙地使用共情,可以激发员工释放巨大的潜能。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陈全生: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削弱
陈全生,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参事。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就中小微民营企业投资和政策保护等问题发表了演讲。其

0评论18

张占斌: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
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澎湃新闻:最近,新质生产力成为非常热的一个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包括白酒企业也说,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此次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

0评论31

宫玉振:从军事的视角如何看待创新中的器与道的关系?
宫玉振:战略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平庸从来都是战略的大忌,好的战略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创新是战略的灵魂。当然,创新也必然有风险。如何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普鲁士的元帅、总

0评论64

宫玉振: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和战略的关系?
宫玉振:再好、再伟大的战略也都是人制定出来的,也都需要人来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因素非常关键。这里所说的人,分为两种类型和两个层次,包括有制定战略的人,还有执行战略的人。错误的战

0评论189

宫玉振:战略要能实施与落地
光制定战略还不行,还需要执行和实施的环节。《经营30条》简洁而精确地介绍了三个步骤:分解-定力-复盘。首先是分解。将伟大的战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上下一致地认可。在制定战略规划

0评论13

宫玉振:战略性思维的关键点
战略制定的关键,是要有战略性思维。那么,如何形成战略性思维呢?宋总专门讲了战略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全局性、系统性、辩证性。我非常认同宋总的总结。不过这三个词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想从相

0评论12

宫玉振:制定战略要以目标为导向
战略如此重要,该如何制定战略?《经营30条》提出了非常关键的原则:“战略制定一定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书中的原话是,“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好目标”,我对这句话深感认同。麦克斯韦尔·

0评论45

宫玉振: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宋总这本书第一个部分就讲战略,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指出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宋总的原话是“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我想用军事史上的案例来呼应一下宋总的战略观。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

0评论22

李爱华:《基业长青》 中长寿公司九个维度
1.造钟而非报时----管理要素2.利润之上的追求----文化要素3.保存核心,伺机进步----文化要素4.远大目标----战略要素5.教派般的文化----文化要素6.择强汰弱的进行----机制要素7.自已家的经理人--

0评论11

李爱华:建立企业文化三个难题
1.中国企业善于学习,过去学习苏联,后来学习日韩,再后来一个标准学欧美,无论在产品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技术好学,规则好学,唯有文化学不来。文化中有很多不容易说

0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