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信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宫玉振:如何成为长期主义者?

2023-11-14  浏览:85

首先,长期主义是一种觉醒。

想做到长期主义,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我们自身或者我们的组织都有两套系统在起作用,我们身上都有短期主义的一面。

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认知和承认的现实。因此我们要随时警惕短期主义的冲动,要有意识地选择并不断强化自己的长期主义特质。

长期主义是需要激活、也是可以激活的;是需要强化、也是可以强化的。长期主义是一种价值观,也可以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换言之,人和组织都是可塑的,短期主义是像地心引力一样的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用长期主义来校正我们的行为,保证我们不会偏离长期主义的主线。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自身和组织的两套系统,你就很容易滑向短期主义而不自觉。

其次,长期主义是一种信念。

长期主义是关于未来的选择,而未来是不确定的,还并不是现实。所以,一旦失去对未来的信念,人们就会放弃长期主义,追求短期利益。

我和胡大源教授在国发院有一门课,带着学生去实地体验“四渡赤水”,告诉大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究竟该怎么做决策、带团队。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的一部分,长征很伟大,但是参加长征的每个人都走到了最后吗?不会的。

有人会离队,有人会叛变,有人会投降,甚至有些早期很有名的人消失了。这些离开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信念出现了动摇。

悲观主义者更容易选择眼前,乐观主义者更容易相信未来。

人只有对未来有信心,才会放下眼前较小的回报,去追求长远较大的回报。人关于未来的信念越强烈,做选择时我们就会越倾向于长期主义,就越能忍受寂寞和痛苦。有些人甚至把这种坚持视作一个愉悦的过程,当成是一个自我突破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从中获得巨大成就感,因为这样是超出了其他人。

作为长期主义者,你必须相信你的信念,你才能实实在在地看见你的未来,未来才会变成真正的现实。长期主义是个人和组织具有持久和持续发展可能性的唯一支撑点。

董君武:因为相信,所以拥有——致新同学的公开信

特稿|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陈全生: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削弱
陈全生,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参事。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就中小微民营企业投资和政策保护等问题发表了演讲。其

0评论18

张占斌: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
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澎湃新闻:最近,新质生产力成为非常热的一个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包括白酒企业也说,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此次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

0评论31

宫玉振:从军事的视角如何看待创新中的器与道的关系?
宫玉振:战略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平庸从来都是战略的大忌,好的战略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创新是战略的灵魂。当然,创新也必然有风险。如何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普鲁士的元帅、总

0评论64

宫玉振: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和战略的关系?
宫玉振:再好、再伟大的战略也都是人制定出来的,也都需要人来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因素非常关键。这里所说的人,分为两种类型和两个层次,包括有制定战略的人,还有执行战略的人。错误的战

0评论189

宫玉振:战略要能实施与落地
光制定战略还不行,还需要执行和实施的环节。《经营30条》简洁而精确地介绍了三个步骤:分解-定力-复盘。首先是分解。将伟大的战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上下一致地认可。在制定战略规划

0评论13

宫玉振:战略性思维的关键点
战略制定的关键,是要有战略性思维。那么,如何形成战略性思维呢?宋总专门讲了战略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全局性、系统性、辩证性。我非常认同宋总的总结。不过这三个词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想从相

0评论12

宫玉振:制定战略要以目标为导向
战略如此重要,该如何制定战略?《经营30条》提出了非常关键的原则:“战略制定一定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书中的原话是,“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好目标”,我对这句话深感认同。麦克斯韦尔·

0评论45

宫玉振: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宋总这本书第一个部分就讲战略,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指出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宋总的原话是“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我想用军事史上的案例来呼应一下宋总的战略观。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

0评论22

李爱华:《基业长青》 中长寿公司九个维度
1.造钟而非报时----管理要素2.利润之上的追求----文化要素3.保存核心,伺机进步----文化要素4.远大目标----战略要素5.教派般的文化----文化要素6.择强汰弱的进行----机制要素7.自已家的经理人--

0评论11

李爱华:建立企业文化三个难题
1.中国企业善于学习,过去学习苏联,后来学习日韩,再后来一个标准学欧美,无论在产品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技术好学,规则好学,唯有文化学不来。文化中有很多不容易说

0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