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信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宫玉振:企业家怎么读书?

2023-11-14  浏览:55

一是读经典,反复读。

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变化极快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扑面而来,大量图书和文章诞生。面对这些,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想读书也不知道该读什么。其实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越应该静下心来,回到经典,读一读经典的东西。

苏东坡有一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个领域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对这一领域的思考和理解能像这部经典这样透彻、这样深刻。这样的书,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一定是值得我们去熟读、去深思的。读经典,就是在跟大师对话。这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二是用心读,读活书。

这个世界上有有字之书,还有无字之书。社会就是无字之书,是一部更大的大书。书中的道理来自于社会实践,但并非社会实践本身,书所能揭示的道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况且再好的道理也有其局限。所以读书不能读死书。

毛泽东曾经讲:“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意识。最好的读书是联系实际来读书,善于把书本中的普遍规律与我们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所以读书要避免两个误区,一个是片面的教条主义,认为书中都是对的,亦步亦趋;二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认为书本都是书生之见,都是没有用的东西。

一本好书,可以教给我们的大多是基本的原则和理念,但原则和理念的具体运用,却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没有人会只靠书本打仗,就像没有人会只靠书本管理一样。凡是好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行动指南,更不是唬人的谈资和包装,而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思维的启迪,包括对现象的洞察力和对事务的判断力。一句话,提供的是活的智慧,而不是死的条文。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和学习前人或今人的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把这些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发展这些规律。这才是企业家读书应该有的境界。

三是分层读,制度化。

读书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又是战略性的、长期的。企业家读书,本身就是长期主义的表现,需要长期的投入与积累。更重要的是,不能光企业家一个人读。企业家读书,境界与水平越来越高,但其他的组织成员不读书,企业家的思维与境界只能与团队差距越来越大,这对一个组织来说,反而可能是灾难性的。

所以好的企业家,一定是不只自己读,自己带头读,更重要的是,把读书变成一种制度化的行为,变成打造学习性组织的一个重要手段,变成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我们前面讲过共产党的胜利是思想的胜利,我们知道这种思想是怎么落地的吗?就是制度化的学习,而且是一层一层的落地。

毛泽东是领袖,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思想性著作。林彪作为东北野战军、后来叫四野的司令员,相当于大区的负责人,他在反复阅读毛泽东战略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实践,提炼出了一系列的战术理念,像大家都熟悉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等。这就把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变成了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然后林彪亲自给纵队司令讲,纵队司令回去给自己的师长讲,师长回去给团长讲,一直往下,到班长给自己的士兵讲。这就全部打通、落地了。

什么叫三三制?攻进时三个士兵,成品字形的队形。一个士兵在前,两个士兵在后,叫前三角。两个士兵在前,一个士兵在后,叫后三角。一个班也是这样。一个班三个小组,一个小组在前,两个小组在后,叫前三角。两个小组在前,一个小组在后,叫后三角。一个排三个班也可以这样,一个连三个排也可以这样,依次类推,一个纵队三个师,也可以这样。理论上,一个士兵,你能理解一个小组的打法,你就能理解整个纵队的战术。上下全打通了。这才叫上下同欲。

这给我们什么启发?不可能一本书包打天下。从总裁到员工都读一本书?听起来很美好,事实上不可行。林彪不可能要求普通的士兵都读毛主席的战略论。毕竟企业中不同层级的员工,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理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需要读的书也是不一样的。

高管需要的是理念,是思想,而基层需要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方法。所以读书一定要分层级。就像共产党那样,从毛泽东的思想,到林彪的战术理念,到士兵的具体打法,一步步落地。

一方面要制度化,一方面要分层级。总裁要带头读,带领核心的高管要读一本书,共同读,统一理念和认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把这些理念和认知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打法,就像林彪总结出来的战术理念一样,然后把这些东西一层层地通过制度化的学习分享给组织的每一个成员。

所以企业家和高管的读书只是一个起点,消化、吸收其精华,并结合自己企业的实践提炼出自己的理念,并变成企业员工可操作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算是结束。这样的读书,才是完整的企业读书。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这样的组织,才能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这样的读书,才能既提升企业家个人的领导力,同时又提升企业整体的领导力,从而带领企业走向真正的卓越。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陈全生: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削弱
陈全生,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参事。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就中小微民营企业投资和政策保护等问题发表了演讲。其

0评论19

张占斌: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
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澎湃新闻:最近,新质生产力成为非常热的一个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包括白酒企业也说,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此次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

0评论31

宫玉振:从军事的视角如何看待创新中的器与道的关系?
宫玉振:战略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平庸从来都是战略的大忌,好的战略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创新是战略的灵魂。当然,创新也必然有风险。如何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普鲁士的元帅、总

0评论64

宫玉振: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和战略的关系?
宫玉振:再好、再伟大的战略也都是人制定出来的,也都需要人来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因素非常关键。这里所说的人,分为两种类型和两个层次,包括有制定战略的人,还有执行战略的人。错误的战

0评论189

宫玉振:战略要能实施与落地
光制定战略还不行,还需要执行和实施的环节。《经营30条》简洁而精确地介绍了三个步骤:分解-定力-复盘。首先是分解。将伟大的战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上下一致地认可。在制定战略规划

0评论13

宫玉振:战略性思维的关键点
战略制定的关键,是要有战略性思维。那么,如何形成战略性思维呢?宋总专门讲了战略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全局性、系统性、辩证性。我非常认同宋总的总结。不过这三个词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想从相

0评论12

宫玉振:制定战略要以目标为导向
战略如此重要,该如何制定战略?《经营30条》提出了非常关键的原则:“战略制定一定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书中的原话是,“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好目标”,我对这句话深感认同。麦克斯韦尔·

0评论45

宫玉振: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宋总这本书第一个部分就讲战略,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指出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宋总的原话是“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我想用军事史上的案例来呼应一下宋总的战略观。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

0评论22

李爱华:《基业长青》 中长寿公司九个维度
1.造钟而非报时----管理要素2.利润之上的追求----文化要素3.保存核心,伺机进步----文化要素4.远大目标----战略要素5.教派般的文化----文化要素6.择强汰弱的进行----机制要素7.自已家的经理人--

0评论11

李爱华:建立企业文化三个难题
1.中国企业善于学习,过去学习苏联,后来学习日韩,再后来一个标准学欧美,无论在产品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技术好学,规则好学,唯有文化学不来。文化中有很多不容易说

0评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