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信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李广宇:喜茶的战略定位

2023-11-20  浏览:469

要成为消费者“第三空间”的首选,首先要进入心智。喜茶如何进入顾客心智?

喜茶LOGO

在发展初期,喜茶在产品上和传统茶饮形成了关联,从奶茶进化成了“新茶饮”。但消费者仍然把喜茶归类为奶茶店。在奶茶店市场,已经有了一点点、CoCo等数一数二的强势品牌。其中CoCo全国门店3000多家,一点点全国门店4000多家,很多黄金位置都已被抢占。如果继续以奶茶店的形成扩张,喜茶将很难切入,竞争机会很小。

定位理论指出:要么数一数二,要么分化新品类。喜茶如何在心智中与奶茶店形成区隔?在强敌当前的情况下,只能分化新品类。从2014年中山小榄店开始,喜茶将店面扩大到100多平米。扩大后的喜茶门店,效果立现,新店营业额很快超过了之前所有门店,而消费者也不再将喜茶归类为“奶茶店”。

实际上,大店模式的喜茶,已经和咖啡馆没有太大区别。在产品价格上,一杯喜茶已经接近一杯咖啡的价格,其代表品项“原创芝士茗茶”的造型甚至酷似“卡布奇诺”。在消费需求上,顾客来喜茶也不只是喝茶,还有大量的消费者在这里等人、聊天、工作、谈生意甚至自拍。

原创芝士茗茶

(原创芝士茗茶)

同时,大店模式也带给喜茶一个新的课题:茶饮店如何针对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馆确立优势位置?

要确立这个优势位置,首先要找到星巴克的强势。星巴克的强势是什么?自带着“美国文化象征”的光环进入中国伊始,星巴克就成为了“小资”的代名词。这一强势背后的弱势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星巴克的客群逐渐老化,特别是在互联网语境下,成为“装逼”、“装资深”的代名词,将大量年轻顾客群拒之门外。

茶饮店是从奶茶店分化出来的,因此继承了奶茶店原本具有的“年轻化”的属性。因此,茶饮店的品类定位,就是“年轻人的第三空间”:通过新型“第三空间”的打造,为新茶饮注入社交文化,提升新茶饮的溢价;同时,通过“茶饮年轻化”,让“新茶饮”替代“咖啡”,成为“第三空间”新的黏合剂,和星巴克抢占年轻消费群体,从而避免了和星巴克的正面作战。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陈全生: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削弱
陈全生,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参事。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成都)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就中小微民营企业投资和政策保护等问题发表了演讲。其

0评论19

张占斌: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
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矛盾对立的澎湃新闻:最近,新质生产力成为非常热的一个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包括白酒企业也说,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此次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

0评论32

宫玉振:从军事的视角如何看待创新中的器与道的关系?
宫玉振:战略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平庸从来都是战略的大忌,好的战略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创新是战略的灵魂。当然,创新也必然有风险。如何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普鲁士的元帅、总

0评论64

宫玉振: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和战略的关系?
宫玉振:再好、再伟大的战略也都是人制定出来的,也都需要人来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因素非常关键。这里所说的人,分为两种类型和两个层次,包括有制定战略的人,还有执行战略的人。错误的战

0评论189

宫玉振:战略要能实施与落地
光制定战略还不行,还需要执行和实施的环节。《经营30条》简洁而精确地介绍了三个步骤:分解-定力-复盘。首先是分解。将伟大的战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上下一致地认可。在制定战略规划

0评论13

宫玉振:战略性思维的关键点
战略制定的关键,是要有战略性思维。那么,如何形成战略性思维呢?宋总专门讲了战略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全局性、系统性、辩证性。我非常认同宋总的总结。不过这三个词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想从相

0评论12

宫玉振:制定战略要以目标为导向
战略如此重要,该如何制定战略?《经营30条》提出了非常关键的原则:“战略制定一定是要以目标为导向”。书中的原话是,“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好目标”,我对这句话深感认同。麦克斯韦尔·

0评论46

宫玉振: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宋总这本书第一个部分就讲战略,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指出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宋总的原话是“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我想用军事史上的案例来呼应一下宋总的战略观。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

0评论22

李爱华:《基业长青》 中长寿公司九个维度
1.造钟而非报时----管理要素2.利润之上的追求----文化要素3.保存核心,伺机进步----文化要素4.远大目标----战略要素5.教派般的文化----文化要素6.择强汰弱的进行----机制要素7.自已家的经理人--

0评论12

李爱华:建立企业文化三个难题
1.中国企业善于学习,过去学习苏联,后来学习日韩,再后来一个标准学欧美,无论在产品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技术好学,规则好学,唯有文化学不来。文化中有很多不容易说

0评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