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教授发现:
那些特别成功的人,做到自己事业极致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比别人要高,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学历比别人要好,更不是因为他们的家境比别人要优越,
能够唯一概括这些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特点是:
他们做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时候,能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如痴如醉,忘掉时间,忘掉空间。
这种全神贯注而产生的快乐心理体验,被米哈里称为“Flow”,我们把它翻译为“福流”。
福流的体验有5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 做一件事情,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沉浸其中;
●心无旁骛,物我两忘、忘掉自我、忘掉时间、忘掉空间;
● 事情做起来特别顺、特别流畅;
● 想做这件事,愉悦地享受做这件事,不在乎评价,也不是为了结果;
● 完成之后有一种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的痛彻感受。
当孩子真正喜欢一件事,一定不是苦苦坚持下来的,是在做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巨大的满足感。
你真的想象不到,那些疲于应付考试的孩子,在为了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努力时,是多么的具有主动性和无穷无尽的激情。
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让他们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活的,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活的,是为了快乐幸福而活的。
童年的价值在于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真正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
幸福让孩子保持快乐,让头脑处在一个积极状态,做事情也会更容易集中和投入,效率也更高。
相反,老是紧张兮兮、时刻准备和痛苦对抗,才是可怕的内耗。
希望我们的孩子有本事吃苦,更要有底气享乐。
有“幸福力”的孩子到底有多赚?
刻意吃苦是因为没有战胜苦难的能力,看似高尚实则无奈的选择。
童年吃苦的孩子,即使后来被动走出了苦难,他们已经没有了享受非苦难境遇的本事,只好继续保持受苦的姿势,才能活的有安全感。
有多少成年人每次遇到开心的事,心里就有个声音跳出来:你可不要得意忘形了!
一个幸福感高的孩子,生病少,身体更健康;
更讨人喜欢,更愿意去帮助别人,社交能力更强;
一个幸福的孩子,目标感特别强,更有追求,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愿意去学习,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一个幸福的孩子智慧更突出,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创造问题能力更强。
无论如何人都要追求幸福,不止是开心,还要活出有意义的感受。
幸福的家庭,一定要做到3件事:
1、一家人多呆在一起
爸爸妈妈孩子要多呆在一起,花些时间握握手、拥抱、打打闹闹、嘻嘻哈哈,
这样的一种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心理上的互相接触非常重要。
2、一家人多沟通,多说话
人和生物、机器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我们会说话,语言有感染力、感召力、情绪的沟通能力,如果家人在一起一周说话的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周末一定要好好聊聊。
这样这个家才会充满爱,充满一种希望,充满一种智慧,充满了人性。
3、多聊聊艺术、音乐、电影
带孩子享受艺术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谈艺术、谈音乐、谈电影,是种特别美好生活体验,也是家庭应该做的事情。
还有很多幸福的方法,每个家庭不一样,找到你自己幸福的方法,然后坚持做到就很有意义。
古人有一句话:“各有因缘莫羡人,各人头上一顶天”,指的就是每个人的成长其实是要靠自己来创造的,幸福不是恩赐的,幸福也不是给予的,幸福也不是传递的,
父母不要以为爱孩子,就一定能让孩子幸福,
幸福不是物质,不是产品,家长给不了。
真正的幸福,只有提供适宜成长空间、环境,让孩子自己创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代圣贤们的求知愿景。
走出去,到时代变革的风口发源地游学,已经成为各行业的企业家、企业高管和创业者最喜爱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