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学派“学衡派”,陈寅恪是这个学派的精神领袖。他在《学衡》杂志上说:“一方面不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努力向西方学习。我认为可概括成四个字:返本开新。”这个学派的陈寅恪、汤用彤等都是在学界建立文化典范的人,他们有很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又都在国外留过学,受到西学的训练。比如,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立意都非常高,都是怎么让中国接受世界文化,又怎么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以中国文化书院有一个坚持了将近25年的宗旨,就是冯友兰先生讲的: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现在常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寻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在国学中应该是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中国人还是要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这也是我提倡的,要返本开新,既回到自己文化的传统中,又接受西方的文化。
因为说到底,大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到一个企业家非常成功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发现真正让中国走向世界,或者让企业立足的方法,不只是提供一个多好的产品,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当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被世界认同的时候,才能是一个真正的强者。至于学习企业管理、经营模式那都是具体方法的层面。在哲学的概念里,这是一个“道”和“术”的关系,“道”一定是在“术”当中,或者是在“器”当中。
哲学要追问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个国家富强了,一样也要问这些问题。中国承继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未来的中国应成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那么现在的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文化,又不要忘了本民族文化。因为,中国要成为世界中的负责任大国,不只是凭借综合国力有多强,还要把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介绍出去,被其他国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国。所以,国学在今天有所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1985年在新加坡访学,开始把国学运用于对商业的思考。那个时候“亚洲四小龙”兴起,也引起了关于西方经济模式和东亚经济模式比较的讨论。人们认为东亚出现“亚洲四小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四个地方都是在儒家文化圈里面,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儒家的文化,对亚洲经济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的。我应该算是亲身经历了这几个地方,在我看来,用文化的角度来说,儒家文化对亚洲经济发展有作用,但不是一个全部的作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显然,东亚经济的发展,肯定有这个地区文化特殊的原因,就是这个地区的人所认同的一个观念,也就是李光耀所说的“亚洲价值观念”,这其实就是中国化的价值观念。我想有一点无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或者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他们在社会价值的认同上,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影响处处可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
现在,传统文化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各地的国学培训班刚刚开始起步,文化传统开始复苏,这就是一个好的气象。《开心词典》也好,于丹也好,大众媒体纷纷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引导大众关注经典文化,就使大众和文化传统有了接触,其实这样也很好。我并不反对用比较商业化的手段来推广国学。正如没有丝绸之路,佛教哪能传进中国;如果蒙元帝国没有达到欧洲,中国文化也不可能那么快得到传播;郑和下西洋也带去了中国文化,文化传播一定是和经济活动连在一起的。所以,通过一些商业活动来传播文化,一点都没有错。但是在推广过程中,追求的利益要合理,要取之有道。如果认真说的话,国学不能做心灵鸡汤,也不能当快餐,还是应该回到经典。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是要回到经典,比如说文艺复兴就是回到经典,同样我们也要回到经典,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娱乐的方法,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去读经典,这个不是政治可以推动的,还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自己明白的道理。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个人要有道德责任,一个企业也要担负起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