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革命开始,在人口和需求增长的持续牵引下,企业一直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更多更好地提供产品,怎样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效率,由此开启了企业管理时代。
自1911年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以来,管理经典层出不穷,但发展至今,管理的出发点始终都是让人、机、物、料更好地匹配,目标始终都是提高效率。即使是100多年后的今天,在许多企业的生产组装线上,仍能看到泰勒科学管理的景象。
其实,在科学管理诞生之前,管理就已经存在,但人们崇信“天赋才能”,觉得管理靠的是个人经验。直至1911年泰勒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把科学引入管理实践,使管理成了一门可供研究、传授和复制的学问。
泰勒对车间生产和工人劳动状况非常熟悉,他最早是工厂学徒工,后来做过工长、技师、总工程师等。当时美国正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劳资双方动不动就闹矛盾,资本家希望工人多干活,但工人多劳不多得,所以“磨洋工”等现象很严重。
泰勒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不要过分关注盈余分配,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盈余,让劳资双方都受益。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科学方法,严谨的实验和精密的计算可以充分发挥人、机、物、料的潜能,包括工作标准化、工时研究、劳动动作研究以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等。
科学管理是一场革命。泰勒告诉我们,管理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限度的产出,这就是管理要达到的目的。
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对美国工业快速崛起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整个20世纪制造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之多,加快了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时至今日,科学管理的许多效率措施仍在全球广泛使用,可以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科学管理理论仍散发着光芒。
当然,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它的时代背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科学管理面临的挑战和自身的局限也比较突出。
工业革命初期的管理,主要是对人进行作业管理,像福特公司应用科学管理方法,装配流水线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今天社会已步入智能化时代,在互联网、大数据、无人机器等现代工具面前,科学管理那一套还管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科学管理是管理的地基,不会过时,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把科学带进生产管理中,使效率最大化研究成为可能。科学精神、理性主义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像分工、标准化、定量化、科学测量、有效激励、科学选拔等科学管理的内容,放在今天来看仍然非常重要。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赋予科学管理新的生命力,用新的技术手段,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和理性工具,不断提高效率、简化流程。
从科学管理自身看,它虽然解决了劳动效率问题,但把人当成了纯粹的“经济人”,当成了只会简单重复枯燥劳动的机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行为科学学派开始关注人的因素,研究人的需求、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提出了“社会人”假设,此后几十年里人本管理思想逐渐演进成熟,并为社会广泛接受。
人本管理认为企业的一切要围绕着人开展,人是企业的主体,做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本管理弥补了科学管理的不足,但两者又不是完全对立的,科学管理是基础、人本管理是升华,我们应该兼收并蓄,让两种管理模式在企业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