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按照党中央“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要求,在“金融治理”章节提出强化开户管理,着重强调客户尽职调查、异常开户处置等要求,在前端防范为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治理夯实了根基;再者,《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首次立法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监测识别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需要采取必要的阻断措施,这是法律赋予金融行业的职责,也是阻断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防治,保障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群众生活便利。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提高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水平,持续降低涉案账户数量,有效防范账户风险,同时兼顾做好银行结算账户优化服务工作,本期课程紧密结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一方面切实防范、治理涉案账户,另一方面解决开户难、管控难及其引发的不良投诉等问题,进一步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课程对象:网点营业室经理/内控合规主任/会计主管、骨干柜员、分行/总行运营管理人员等
课程大纲:
案例导入: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账户服务与风险防控平衡点——方法论:通过现象看本质。
导入: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关于做好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21〕245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小微企业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21〕260号文)等文件精神,银行应做到“开户便利度不减、风险防控力度不减,优化账户服务要加强、账户管理要加强”的账户服务水平。
1、如何识别异常账户?如何处置异常账户?如何避免投诉?
案例:客户利用银行卡在抖音等平台直播刷单属于诈骗吗?如张三把钱通过转账等方式分给十个人,这十个人又分别在平台上买东西并给予好评,每天如此循环,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目前客户账户已被管控,欲申请解除管控,是否可以?
2、如何识别可疑交易?如何处置可疑交易账户?如何化解投诉?
案例:客户因频繁夜间交易被银行系统自动抓取,支行经电话联系未果,暂停了其银行账户非柜面交易。后客户打电话质疑网点并声称转账交易用于直播平台,其身在外地不方便到银行亲自核实,请予以解除非柜面交易,否则投诉到监管部门。
3、举一反三:如何识别其他常见的违法违规交易?如何处置此类账户?如何护己护行?
案例1:客户频繁交易被银行管控(无司法冻结),客户说银行账户在用于游戏装备买卖,更深入的详情则不愿意配合尽职调查了。银行卡用于游戏装备买卖是否合法?
案例2:客户账户频繁POS进账后转出,快进快出、疑似套用现金,已经暂停了非柜面业务。客户表示以后她还是POS进账,来柜台取出,声称:“她只是限制非柜面,要求柜面办理”。是否合理?
4、尽调结果的科学运用
异常VS可疑VS违规VS违法
5、小结:银行账户服务与风险防控的平衡点:
一是,定性;二是,合规。是义务,更是“权利”。
二、银行账户开立与客户尽职调查
导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反电诈法”规定,切实守住开户风险防控关。
1、业务意愿真实性判断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应当勤勉尽责,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
案例1:哥哥陪同弟弟开户,现弟弟需开立账户要给哥哥使用,银行判断客户开户存在异常,拒绝办理。哥哥当场大闹,与银行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该行报警处理。经协调,警察建议该行予以开户。对于强势客户,面上手续合规,如何妥善处理?
案例2:某支行一企业提交开户申请,其单位户名“烟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经营范围“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该支行通过尽调,考虑企业名称带有敏感字眼,且通过网络查询其控股股东的股权被冻结,存在风险,拒绝开户。企业要求该行提供拒绝的依据?
2、尽职调查——金融机构尽职调查的权利在增强,尽职调查的权利地位也在提升。
案例1:在当前加强做好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工作背景下,如果客户开户需求也说不上,这种情况银行做足风险提示给予开立二类卡,还是应拒绝客户呢?
案例 2:公司异常交易被预警,银行如何开展电话尽调?
3、强化尽职调查——金融机构强化尽职调查的对象、措施,指导性进一步加强。
案例1:农民工个人客户开户,新注册实名制手机号码。开户完成后离开营业网点将银行卡交接包工头。因当地切实存在包工头先行垫付工资,农民工工资款项下拨后,包工头统一支取归还前期垫款。此类账户如何防范风险?
案例2:年迈的父母代替子女担任公司股东、法定代表人,经柜台核实、确认后,能否继续受理开户业务?如何把控风险?
4、分类分级操作指引——金融机构主动作为、把握风险防控与账户服务的平衡
(1)账户风险等级评判标准?
(2)账户服务分类及相关要求?
(3)分类分级操作的动态管理原则?
5、勤勉尽责——金融机构应通过流程控制风险
案例:客户的确有备而来,问啥均能对答如流,且对银行制度十分了解,主动配合提供相关辅助证明文件,希望开通网银权限(较大额度),难以拒绝。此类客户,如何防范风险?如何勤勉尽责?如何护己护行?
三、银行账户管控风险防范
导入:“反电诈法”为金融机构采取必要的账户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了哪些权利依据?
1、银行账户管控的依据:“权利”——法定权利VS约定权利
案例:银行管控异常账户被起诉,法院判决结果受启发;
2、“权利”在账户管控投诉中的具体运用——法定权利与约定权利~相辅相成?
案例:某分行按照总行制度文件要求,进行长期不动户的清理工作,遇到一个客户(职业是律师),她的账户已超过5年未使用,余额0.72元,该行已按照文件要求进行了公告,也发送了短信通知。现在客户以该行没得到她的同意为由擅自清理,在各种找茬儿,还发了朋友圈(声讨银行),造成声誉影响……
3、举一反三:“权利”在日常疑难业务中的具体运用——法定权利与约定权利的冲突解决?
案例1:股东与法定代表人有纠纷,法定代表人要求办理印鉴变更,另一方股东持原印鉴要求不得办理。银行工作人员,如何护己护行?
案例2:企业预留印章丢失,银行能否受理法定代表人申请对公司账户采取“只收不付”的管控?
四、银行账户管控涉及“查冻扣”事宜
导入:“反电诈法”以法律条文形式确立的几项新制度?
1、电信诈骗案件中,公安机关是否具有扣划权限?
2、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移送法院的案子,法院冻结、扣划的顺位问题?
(如:在公安已冻结的基础上,法院能否直接裁定扣划?)
3、办理完查冻扣后,能否通知客户?涉及是否保密的事宜?
4、办理完查冻扣后,是否需要调整客户风险等级?
五、思考:从“反电诈法”看如何从根源上防范非法出租出借出售银行账户?
六、课程总结:道(行为定性) VS 术(驾驭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