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门沟通强化组织团队协作课程研习会
【前言】
今天,商业环境的复杂和高度竞争,使得企业不能只是依赖主管个人的聪明才智,而必须建立一个适
合团队运作的环境,让具有专业及强烈企图心的团队成员能一展所长。团队强调的是协同工作,所以团队的工作气氛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团队的合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无敌的团队,团队中的个人能力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即能造就出一个好的团队,所以才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之说。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作为团队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的优点和积极品质,如果团队的每位成员,都主动去寻找其它成员的积极品质,那么团队的协作就会变得很顺畅,工作效率就会提 高。团队精神最高境界“不抛弃,不放弃”。
企业要持续成长和发展,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都必须透过团队运作来完成。因此,主管如何在讯息万变的企业竞争中带领团队成员,领导他们,运用他们的智慧,提升他们的能力,将团队智慧与潜能发挥到极致,将是企业成功之关键。
国内企业现在大多处于高速发展期,面临一些团队的挑战:大批新加入员工如何快速融入团队;大批新任管理者如何去管理团队;由于新项目和新业务发展,大批新组建团队如何快速凝聚。因此想针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团队发展方面的培养,提升组织团队协作绩效(团队制度、团队沟通、管理流程、团队绩效控制、团队战略规划等)和团队发展(团队生命力、团队文化、团队核心竞争力等)等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以上之需求,设计此课程,协助主管能更深入的了解部门间协作的意义与做法,创造一个正面且具积极性的工作环境,让部门团队能发挥最大效能,同时提升公司的总体绩效。并通过情景模拟活动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演练及应用课程所学,协助主管落实跨部门团队协作的各项能力。
【研习目标】
1. 了解团队的概念及综效。
2. 学习判断团队成员的角色及贡献。
3. 了解如何与其它工作小组建立信任关系。
4. 尊重团队成员的差异,营造和谐关系。
5. 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是基于「共存共荣、共同合作、共创荣誉」的信念
【课程架构】
【课程内容】
课程时数:1天
单 元 名 称 | 单 元 内 容 | 学 习 效 益 | 训 练 方 式 |
团队的概念 |
Ÿ 角色的重要性 Ÿ 团队的形成 Ÿ 团队结构的复杂性 Ÿ 团队的综效 | Ÿ 了解团队的基本型态 Ÿ 认识团队合作对生产力及士气的影响 Ÿ 团队力量如何极大化 |
Ÿ 讲演 Ÿ 小组讨论 Ÿ 教学活动 |
团队行为模式 | Ÿ 四种角色分析 -贡献者 -合作者 -沟通者 -挑战者 Ÿ 如何根据角色特点组建团队 |
Ÿ 了解在团队中个成员的行为模式 |
Ÿ 讲演 Ÿ 影片教学 Ÿ 教学活动 |
开诚布公 |
Ÿ 以诚待人,设身处地思考 Ÿ 蛇头与蛇尾的故事 Ÿ 分享透明信息 |
Ÿ 了解如何与其它工作小组建立信任关系 Ÿ 运用信任建立与其它工作小组间的团队协作方法 |
Ÿ 讲演 Ÿ 小组讨论 Ÿ 教学活动 |
相互尊重 |
Ÿ 尊重个别差异 Ÿ 每个人的三重角色 Ÿ 多用同理心 | Ÿ 以平等的观点来看待每个工作小组的价值所在 Ÿ 了解尊重对方的差异,而对方也会尊重你 Ÿ 营造和谐关系 |
Ÿ 讲演 Ÿ 小组讨论 Ÿ 教学活动 |
荣辱与共 |
Ÿ 了解彼此的工作目标 Ÿ 注意工作的潜规则 Ÿ 厘清工作角色的方法 Ÿ 沟通-哪里不良? Ÿ 达成一致绩效目标 | Ÿ 了解团队协作是基于对目标、决策、行动的共识 Ÿ 了解团队协作的结果必须由每个小组共同承担 Ÿ 了解团队合作是基于「共存共荣、共同合作、共创荣誉」的信念 |
Ÿ 讲演 Ÿ 小组讨论 Ÿ 教学活动 |
【运课方式】
除了原理原则的讲授外,并配合下列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
1. 专题演讲
以精彩、有趣、实例举证的讲演,清楚明白的说明研习的架构、理念和系统,使学员不以为枯燥,并能仔细的完成笔记。
2. 分组讨论
由小组成员相互交换其心得,并依据学员的管理经验与案列,来共同研讨问题及解决。此方式不但能促进主管间彼此的了解,更重要是可以由相互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收获。
3. 情境活动
针对公司的特殊情况,安排一些摸拟的活动,藉由活动练习中,学员可以有效的吸收上课讲师所阐述的精义。
4. 影片研讨
由实例所录制影带,使学员有身历其境,并能就个案讨论,影片内容为剧情的演出,而非单纯的影带讲解而己,生动、实在,更能吸引学员学习兴趣。
5. 工作坊
以模拟工作情境的操作历程,让学员亲自参与,并且从参与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整理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心得和启示,反应了从「做」中学和经验模拟的优点。
6. 角色演练
让学员亲自以角色模拟演练,在实际的互动中,由扮演的角色去体会不同地位,职能的心态,并了解技巧运用的关键。当学员亲自演练后,可从表演中,立发掘有待改善的部份,甚至感受学习的重心。
7. 工作表单
协助学员进行自我分析并由讲师引导学员运用个人及群体之经验,研拟出行动方案,可直接而立即的运用在工作上,达到训练与实务相结合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