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2022  财务  微信  法律    网格化  管理  营销  总裁班  安全 

普惠金融升级之无感授信模式

主讲老师: 李成宇 李成宇

主讲师资:李成宇

课时安排: 1天/6小时
学习费用: 面议
课程预约: 隋老师 (微信同号)
课程简介: 普惠金融升级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举措,而无感授信模式是其中的创新亮点。该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传统授信繁琐流程。银行无需客户主动申请,就能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如交易流水、信用记录等,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自动评估其信用额度。客户在有资金需求时,可直接使用额度,全程无感、便捷高效。无感授信模式极大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覆盖面,助力更多小微企业与个人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 。
内训课程分类: 综合管理 | 人力资源 | 市场营销 | 财务税务 | 基层管理 | 中层管理 | 领导力 | 管理沟通 | 薪酬绩效 | 企业文化 | 团队管理 | 行政办公 | 公司治理 | 股权激励 | 生产管理 | 采购物流 | 项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质量管理 | 员工管理 | 班组管理 | 职业技能 | 互联网+ | 新媒体 | TTT培训 | 礼仪服务 | 商务谈判 | 演讲培训 | 宏观经济 | 趋势发展 | 金融资本 | 商业模式 | 战略运营 | 法律风险 | 沙盘模拟 | 国企改革 | 乡村振兴 | 党建培训 | 保险培训 | 银行培训 | 电信领域 | 房地产 | 国学智慧 | 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时间管理 | 目标管理 | 客户管理 | 店长培训 | 新能源 | 数字化转型 | 工业4.0 | 电力行业 |
更新时间: 2025-02-19 15:21

《普惠金融升级之无感授信模式》

课程背景:

在乡镇振兴和普惠金融背景下,区域银行如何迅速提高授信覆盖面呢?浙江农信通过政企联动,依托大数据中心、承包地确权、房地信息系统等平台实施标准化信息采集和建立初评授信数据模型,确保精准授信一户不漏,通过无感授信、有感反馈、按需用信”的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模式。农户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就能获得授信;由原来的“按户授信”改为“按人授信”,人人可贷;并将授信服务与社会治理相结合,道德荣誉可转换成授信额度,让普惠金融服务面更广。

课程时间:1天

课程大纲:

一、为什么要开展无感授信?

讨论:原有模式的优势和痛点分析

1、客户不在家空心村现象

2、客户不配合进门难

3、客户经理走访工作量大

4、客户暂无贷款意愿不配合信息采集

 

二、无感授信的必备条件

1、政府配合完成信息的采集获取

2、按户授信为按人授信,人人可贷

3、充分结合社会治理,利用负面信息和荣誉信息

 

三、无感授信的核心流程

1、党建签约(党建共建签约、村居宣传)

2、信息采集(基础信息、负面信息 、荣誉信息)

3、内部筛选(不良信息,互联网负面信息、收集的负面信息、存量贷款信息、存量存款信息)

4、外部评议(评议小组面对面,村居背靠背、荣誉体系)

5、无感授信 (导入白名单、确定授信额度)

6、有感反馈(短信、电话、微信、实地告知)

7、便捷增信(房产信息等其他资产信息补充增额)

8、线上用信(用信体验、线上签约)

 

四、贷款用信率提升策略解析

1、产品端发力-利率适度优惠和操作流程优化

2、活动端发力-首贷优惠等活动

3、场景端发力-农耕节、购房购车、主题消费节等

4、触达端发力-线上线下全覆盖营销

5、考核端发力-阶段性竞赛和奖励活动

 

四、无感授信的风险控制

1、充分借助村组“软信息”

2、多轮外部评议和交叉验证

3、内部风险控制-负面信息

4、客户的信用教育

 

七、无感授信的后续发展

1、由农区向城区客户发展

2、有感提额向无感提额发展

3、外出创业务工客户群深度经营

4、存贷联动深度营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与普惠金融升级之无感授信模式相关内训课
普惠金融升级之无感授信模式 代发掘金—代发工资业务的单位开发和资金留存 财务报表分析与舞弊识别 小微企业贷款调查技术 小微金融客户的关系维护技巧 小微金融客户开拓与批量开发 金融生态建设与典型场景搭建 全景案例-县域支行业务开展
李成宇老师介绍>李成宇老师其它课程
普惠金融升级之无感授信模式 头狼引领—支行管理者提升课程 零售贷款精准营销培训 大行下沉背景下的农商银行突围策略 零售信贷营销转型升级 存贷合一:“新征程”开门红培训课程 红色引擎——党建引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零售信贷批量营销培训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障及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16574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