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营销意识与客户关系的经营水准,决定了新晋员工在入行之后的业绩水平和个人成长质量。
这些刚入行的新兵,他们如何快速脱新、加入到如火如荼的战斗行列?
每个人的背后,有优势,也有暂时的不足,如何取长补短赢得客户的认可?
新兵要成长为老兵,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而新兵、老兵之间关键的差距在哪里?如何尽快缩短这种无形的距离?
层出不穷的业绩压力,逐渐乏味的客户应酬,让一些营销老兵的昨日辉煌黯淡下去。单调重复的客户接待、拜访,层出不穷的客户要求、需求变更,让刚“入伍”的销售新手难以适应。
意识和感觉,是一切能力、技术、策略和业绩的基础。很难相信:一群没有感觉的人能真正获得客户的认可。更难相信:一群没有营销意识的影子会把业务真正做大……一切都要从这些细微处着手改良:培养销售感觉,重塑营销意识,丰富销售知识,检验销售动作。立足实战,服务实战,持续稳定地经营客户关系,一个团队才能不断地赢下去。
本课程辅导学员如何唤醒和应用积极进取的营销意识和客户感觉,进而丰富客户关系经营手段,检验并持续提升客户关系能力,帮助全面提升专业客户关系营销水准。
针对问题
Ø 刚入行的新员工面对客户提问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一味地依赖前辈和领导;
Ø 入职快一年了,只能做基础的行政工作,不敢也不能迈出争取客户的第一步;
Ø 新员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理清客户关系的实质,难以真正有所作为;
Ø 在入行一段时间内,不仅难以赢得外部客户认可,也很难融入团队;
Ø 不清楚从哪里找到自己的第一个、第一批客户,更不清楚如何接近客户;
Ø 手上只有领导和前辈留下来的存量客户,什么时候赢得新增客户遥遥无期;
Ø 如何通过不同的行为差异找准自己的坐标定位?
Ø 如何通过不同的结果比对获得自己向上的能量源泉?
Ø 如何通过销售技术的验证和梳理,重塑客户关系的感觉?
Ø 如何从别人的视角检验自己的客户关系脉络,进而一步步走稳走好?
课程收获
² 学习并体验快速融入团队,快速赢得客户认可的感觉训练手法;
² 通过测评正确看待自己的客户关系驱动力;
² 通过理解与参悟全面分析自己的客户关系竞争力;
² 通过学习和讨论,在银行实际工作中能够随时找坐标、找能量、找套路;
² 学会随时调整工作状态、随时找准客户关系感觉;
² 学习并掌握最基本的识别客户、影响客户的客户关系套路;
² 洗一次大脑,让你快速成为“职业杀手”;
² 掌握一个“习惯”,帮你轻松认清客户;
² 练习一个方法,让你开始学习模拟客户的思维;
² 理解如何拓展自己的行业视野,如何快速取得客户信任;
² 善于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快速察觉自我也察觉他人,持续补充心理动能。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营销意识如何转化为客户关系竞争力
• 锐利的客户关系感觉从哪里来?
• 营销意识的远近快慢、厚薄轻重……
• 商业银行销售高手的“意识”有哪些“形态”?
• 销售精英们的意识形态武器
• 同样是做一件事,为什么卖相差别这么大?
• 自己和前辈、和同行的销售精英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 这些差别是如何体现到行为、表现为结果的?
• 销售精英进阶的内在规律
• 案例分析:面对这样的客户,你的心理投射与条件反射
第二单元:内外兼修的营销动作演练
• 你的客户到底在哪里?
• 客户如何接纳你?
• 销售的风险和风险中的机会
• 如何打造有利的“微环境”?
• 练习:你的目标和安排
第三单元:商业银行实战中营销意识的层次与脉络
• 与客户接触必须具备的感觉
• 你还没说话的时候,客户怎么评价你?
• 把客户真正当人看:人与人的本质差别
• 如何恰当运用你对客户的“权力”?
• 如何破解销售过程中那些无形的意识障碍?
第四单元:看清客户与留住客户
• 什么是被识别?
• 被识别的实战应用
• 如何闭上眼睛摸清客户的轮廓?
• 如何练习快速破解客户漏洞?
• 关系销售案例解析
• 客户距离:拉近还是推远?
第五单元:模拟客户思维,拉近客户距离
• “轨迹重叠”,亲近客户的第一步
• “片段回忆”,提升你大脑中的像素点
• “图式分析”,销售实战的心理博弈
• “情绪记忆”,你每走一步都会留下的印记
第六单元:从营销意识到信赖关系的良性博弈
• 你通过什么衡量客户和你关系的远近?
• 客户是如何对你感兴趣的?
• 客户是如何信任你的?
• 营销意识如何支撑起信任潜意识?
• 信任的台阶与营销意识发酵
• “信”与“不信”背后的心理资本难题
• 当信任方程遇到尴尬的“朋友”关系
• 练习:恰当勾起一个陌生客户的好感
课程时长: 1天
课程对象
Ø 商业银行新晋年轻员工
Ø 新晋高潜质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网点负责人
Ø 具备两年以上销售经验的一线客户经理、主管
Ø 与客户长期合作,需要深度了解客户需求的客户代表
课程形式
授课(30人的面授)
演练、示范
录像
说明:这是个基础提纲,在客户选定这个课程后,我们会根据您所组织的学员构成情况对提纲进行细化或调整,使之在讲授时更加符合学员实际需求。